测试版
| 加入收藏

宁养之心理照顾

唐山宁养院之心理灵性照顾材料九 不要忽略身边的孩子

发布时间:2024-02-22 10:47:09 浏览次数:
字号:
+-14
浏览次数:

成年人对儿童如何认识死亡一直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认为孩子太小,不懂得什么是死亡;二是家长担心孩子会因为亲人去世引起伤心和恐惧,不敢告诉孩子实情,甚至不惜编造谎言欺骗孩子。

其实,儿童的观察力很强,即使是三岁的儿童也能感应到亲人的病重或即将离世的信息。儿童和成年人一样也会有哀伤,如在这时忽略了儿童的心理需求,他们复杂的情绪得不到适当的纾缓,有可能持续地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另外,五至八岁的孩子,常常具有魔术性思考,如果忽略了对他们进行哀伤辅导,很可能再次发生个别儿童想通过自杀的方式与思念的亲人在天国相见的惨剧。

因此,在照顾临终患者的同时,或患者离世后,请您都不要忽略身边的孩子。

1.如何向孩子告知亲人即将离世的消息

坦诚地告诉孩子亲人即将离世的消息是积极面对哀伤的第一步,但需要非常谨慎,不可鲁莽告知。

(1) 选择适当的时间和环境

应在孩子情绪稳定、时间充裕的情况下,选择孩子感到安全及无人打扰的环境,以互动方式与孩子沟通、循序渐进地向孩子告知亲人即将离世的消息。

(2)了解孩子已知的情况

应先了解孩子是否已知亲人病情日渐沉重,例如,可问孩子最近探视亲人时发现亲人有什么变化?孩子一般都能说出亲人身体更加虚弱、精神更加不好等等,此时应及时肯定孩子敏锐的观察。

(3)耐心聆听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面对家人患病及家庭生活改变时,会产生恐惧、忧虑等复杂情绪,成人应耐心聆听孩子的感受,并且自己和其他家人也坦承说出自己的感受,与孩子一起面对悲伤。

⑷坦诚地告诉孩子亲人病情严重,最后将会死亡

可以询问孩子有没有觉察到亲人病情日趋严重?有没有想过病情日趋严重的后果是什么?引导孩子直接说出亲人将会死亡的事实,但有些孩子则会逃避事实。可清楚地告知孩子,亲人病情日趋严重的结果是死亡,若孩子不能相信或接受这一事实,应耐心地、反复地向他们解释。

(5)尊重孩子的个人感受和反应

面对不好的消息,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会哭泣、非常悲伤、盼望有倾诉对象;有的则会笑、发呆、只顾玩耍或不做任何回应。其实,这些都是他们面对难以接受的事实采取的通常的减压方法,家长不用过分担心,也不应期望或强迫他们表现得十分悲伤,悲伤并不是向亲人表达关爱的唯一方式。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私人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感受,家长应随时聆听。

(6)了解孩子的忧虑

当孩子知道父亲或母亲将要离世时,会有不同的忧虑,如担心家里会不会出现经济问题?谁还会爱自己?谁还会照顾自己?谁还会照顾家人?没有父亲或母亲的日子怎样生活等等?家长应尽量解答孩子的疑问,给出可以令他们安心的答复。

(7)给予孩子支持和安全感

当孩子认为前途叵测时,会有不安全感。家长应向他们强调,即使亲人去世后,父亲或母亲也绝对不会遗弃他们,对他们的爱与关怀也不会改变。

(8)鼓劢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

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亲人的爱,以免孩子在亲人去世后会感到遗憾,如鼓励他们参与照顾患病的亲人,送自制的心意卡或其它作品及合影留念等。

2.向孩子告知亲人即将离世的消息注意事项

向孩子告知亲人即将离世的消息,还要注意如下事项:

·向年幼的孩子解释生老病死时,要以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作基础,例如以宠物的死亡和植物的枯萎来说明亲人的死亡。

·用简单亲切的动作或眼神向孩子表达关爱

·不要批评孩子的感受和反应,应尊重和体谅他们表达内心感受的个人方式。

·不要强迫孩子对即将去世的亲人做出难以履行的承诺,例如“我要认真读书,年年考第一。”这样会给孩子带来沉重的精神压力与负担。

·不要以亲人的病情来要挟孩子做任何事情,例如向孩子说:“您只要好好读书,爸爸就

会好起来。”这样不仅会给孩子造成精神上的压力,而且在亲人去世后,他们还会感到内疚和自责。

·要简单直接地向孩子解释死亡。向孩子解释死亡的概念要清晰,不要含糊或说谎,例如向他们说:“死就是走了”、“死就是睡觉了”、“爸爸到外国去了”,“妈妈旅行去了”等

等,这样的欺骗会造成孩子不停地寻找逝者。

·允许孩子向别人隐瞒丧亲的事实。丧亲之后,有些孩子因种种原因会惧怕有人询问丧亲的事情。有些孩子甚至会把已逝亲人的名字仍填在学校表格的“家庭成员”栏目中。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应予以理解。

·家长不用刻意掩饰自己的情绪,以免让孩子误会表达内心感受是错误的行为。应该让孩子明白哀伤是正常的反应,家长和孩子都不应压抑哀伤,经历哀伤才会走过哀伤。

3.儿童哀伤反应的主要表现

(1)情绪反应

儿童哀伤的主要情绪反应有:伤心;否认丧亲的事实;愤怒;对丧亲的事实感到麻木;后悔、自责、内疚;对丧亲的事实感到是一种解脱;失去安全感、感到无助;过分担忧,如对家庭的经济、家人昀健康状况等;恐惧,如害怕黑暗、独处、死亡等;自卑,如失去自信心;情绪反复,哀伤与愉快的情绪可在短时间内交错出现。

(2)行为反应

儿童哀伤的主要行为反应有:变得退缩,如沉默、离群、不想参与任何活动、不想与任何人接触;变得好动,如表现过分活跃,以嬉戏玩耍或运动来发泄内心的情绪;行为激烈,以发脾气、打架、恶意破坏等激烈行为来发泄内心的情绪;行为倒退,如遗尿、咬手指甲、吮手指等;早熟,变得成熟、乖巧、懂事;失去自制能力,不听家长和老师的话,如在家中大哭大闹或在课堂上不停地说话等等。

(3)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变化

儿童丧亲后,思维与学习能力的变化表现在:学习成绩改变,成绩突然进步或后退;学习难集中精力,如上课发呆、心不在焉等;记忆力减退;失去学习的动力;学习能力下降等等。

(4)身体反应

儿童哀伤的身体反应主要表现有:疲倦、失眠、做恶梦、头痛、食欲减退或增加、肌肉紧张、精力不足和容易生病。

4.陪伴丧亲儿童的几个建议

家长可以利用以下几种简单的方法,陪伴丧亲儿童度过那段阴暗的日子:

·建议家长与孩子一起整理父亲或母亲的遗物(如衣服、日用品、相片等)。在整理的过程中,家长及孩子可以表达彼此对亲人的思念,家长可以让孩子选择有意义的物品留作纪念。

·鼓励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来悼念父亲或母亲,例如写信、绘画、制作纪念卡等等。

·建议家长与孩子一同翻阅相册,回忆以往家庭的生活片段。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对父母的过去感兴趣,家长可以与他们分享父母如何相识及组成家庭的经过。

·在节日或其他有纪念性的日子,如逝者生日、忌日、母亲节、父亲节等,孩子会特别挂念逝去的父亲或母亲,建议家长可与他们一起安排当天的活动,商量如何有意义地追思逝去的亲人。

·建议家长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一同改变或重新布置家居陈设,共同的劳动不但使家庭变得更为温馨,同时也寓意着家庭生活的新的开始。

·建议家长经常和孩子一起参加不同的娱禾、消遣活动,为自己和孩子重新寻找生活的乐趣和意义。